预防针能隔半个月打吗?
当然可以,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预防针为什么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我们所熟知的疫苗原理是通过使机体产生抵抗疾病的特异性抗体,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这种特殊的抗体被称为疫苗抗原特异性的抗体(VAB)。 但是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获得VAB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与疫苗种类和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其中,疫苗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主动”和“被动”获得抗病原体的免疫效果两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所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所谓的“主动”获得指的是先注射病原体抗原,然后刺激机体形成抗体;而“被动”获得则是直接摄取已经被处理过的病原体抗原,从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由于“被动”方式不需要经过免疫系统的识别和处理过程,因此比“主动”方式获得的快。但是,这种方式获得的抗体,对相应的病原体并不能起到完全阻断感染的效果[1]。
然而,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获得,这些抗体都需要时间才能在血液中检测到。而这个检测时间的间隔,与注射的疫苗类型和有关于疫苗的各种因素都有关系。例如,我们常知的卡介苗就需要6周以上才能观察到血清抗体水平[2-3]。 而减毒活疫苗相对于灭活疫苗来说,能够诱导更高的抗体应答,但产生的抗体峰值出现得更晚且持续时间短。而对于重组疫苗来说,由于无需通过宿主细胞复制,因此能够迅速诱导高浓度的抗体生成,但是在免疫后第4周才能达到保护性抗体水平[4]。 也就是说,如果间隔不到4周接种其他的免疫制剂,可能会影响其预防作用的发挥。
除了抗体水平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体内细胞的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来了解疫苗接种的效果。有研究显示,接种疫苗后7天内,接种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会明显下降;而在接种疫苗后15天左右,细胞免疫功能才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4]。 所以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预防针是不建议短时间打第二针的,否则有可能会影响疫苗效果。